前天中午小A和同事谈到了学习和教学用的书籍问题。事情的起因是这样的,这位同事打算参加在职研究生的考试,英语考试中,背单词需要用到的一本关于词根记忆的书籍。(小A是不支持“背”单词的。) 他的目的很简单——图省事,一来不需要自个儿花时间慢慢总结词根特点,同时省去了整理的过程——他10月底就要参加考试了——故而决定用一本专门的书来充当教材。在小A看来,出发点是好的,不过接下来我们就在教材的实用价值上产生了分歧。 小A以为,这类图书最大的弊端就是导致读者自己思考的机会丧失。虽然目的达到了——他不必再花时间,只需要翻开书本,一页一页的看、记、背即可。然而这样一来本身就走入了应试的怪圈子,这可是这些年极力反对的一种现象。(可从来就没有摆脱这个魔咒。) 提到时间,小A很快想起李笑来老师前几天的一篇博文《“免费”往往并非零成本》中,提到“那些免费的资料,质量良莠不齐,在其中搜寻高质量的内容所耗费的时间精力,难道就不是成本?还有比时间精力更昂贵的成本么?跟宝贵的时间精力相比,钱算个屁。”。可见时间对于人来说是权重最高的一种成本;越是珍贵的就越不懂得珍惜,时间无法失而复得。不过小A想到的,在这位同事口中的节省时间,可能适得其反。 笑来老师的这篇博文主旨在于要慎重,小A想说的也是如此。 这就不得不从国内的众多教材讲起,我们首先看看中国在文革后的教育。 在其他类型的文化书籍受限的情况下(中国的独特国情),教材类书籍的出版可谓如日中天,从学前一直到成人高考、公务员考试等等。某大略算了一下,一个出生 在中国的孩子,按照大众普遍的做法,(从6岁开始)至少也要接受9年义务教育,外加3年不等的职业教育,而就这样一个成年的孩子,似乎根本无法满足父母对 其幸福栽培的要求——高中学历很难在城市里生存下去。于是大家都想到了一条出路——高考,利用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,试图让自己超越那些一般人——这是现状 逼的,在这样一个啥都缺就是不缺人的社会里,对于人的要求是相当苛刻的,在“你不干,自然会有人来干”的无下限恶性竞争环境下,只有高学历、有背景的人才 能拔得头筹,有那么一线希望。——要知道,天下掉馅饼的事不是没有,但也不是天天有。 顺带就出现了众多的考试,大到每年新闻都诸见报端的高考、公务员考试,小到零零总总的职业技能考试,现代的中国教育就陷入了一个“学习->考试 ->拿证书”的模式,与之应运而生的就是配套教辅。一些短视的考试(甚至还有国家在督办)为敛财目的而面世的教材多半有这么些特点:某某专家/课题 组出品、涵盖真实题型XX%比例,价格……说贵不贵,考上了也值对吧?;编写的内容方面覆盖多且深度浅、应试性质浓厚…… 那么我们的学生与家长对此是否买账呢?家长学生不满学校乱收费(主要在教材上)的新闻不绝于耳,而社会上的进修则收费昂贵,堪比抢钱。在一个被社会普遍认 识的“学习是不会亏的”,这样一个“真理”趋势下,国内的网站上几乎每页都能看到进修、教育类的广告。然而网络上几乎没有对学生家长关于学校教材满意率的 调查。而从接受教育的第一天起,就缺少自主思考的人们不由自主地受了魅惑。原因相信就如上面所说,这么多的社会因素加上教育制度的恶性循环,营造出一个 “教育市场”——拜托,你那搞成人继续教育也就是愿者上钩的事。基础教育能让您这么搞吗? 不仅仅是教育思想产生了久远的深层影响——扯远了,我们继续回来看教材——教育产业化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。我们还记得小时候每届学生之间的教材都似乎有改 版,奇怪的是家长痛斥学校教授知识不切实际的消息至今仍可听闻。除了教育思想上出了差子,小A认为教材本身也是扮演了一个至关重要的罪魁祸首角色。先撇开 学生业余时间超过一半泡在补习班不谈。单就作为一个“正常”学生,业余在学习时时刻相伴的教材就相当不科学:教授的内容陈旧过时,有时还有纰漏。语言死 板,乏味,让人从开始就对学习失去了主动性,举个例子来说,经常能见到刻板的推论、公式。“必须……”、“不能……”等字眼。产业化本身并没有错,问题在 于这几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,我们就得到了一个如今赚学生钱最容易的“产业化教育市场”。 据小A了解,国外在撰写一些教材时,并非都是由专家或教授写的——谁说只有老师才能教别人东西了?学生或者爱好者处于一种分享、总结的心情整理的笔记,通 过编排后出版,一般都会不断地完善、修改,再做修订。(归根结底,国内外的教育理念不同。)我们看到的一些国外优秀教材(指那些非世界级权威性的)很可能 就是某位教师或使用该技能的人在教授/学习过程中自己总结的产物。这样的教材有几个好处:站在使用者的角度看待问题、通过实践不断完善、确保教材本身的实 用性等质量。 文章开头某提到了那位同事是为了节省时间而选择买书,在生活节奏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,这样的想法是无可厚非的,不过小A的建议是,知识的学习与整理最终还 是自己,教材无非是提供一种学习的方法,找到自己的学习方法,利用更有效地途径获取/熟练/掌握一种知识、一项技能才更符合实际需要。那位同事的选择在小 A看来,无非就是为了应试,无他。 学习和运用知识应该是主动性、创造性的活动,小A主张学习的模式: **阅读(read)、思考(think)、讨论(discuss)、写作(write)、分享(share) ** 有时候花钱的东西也未必比免费的好,在互联网已经成为生活不可或缺一部分的今天,它能为我们带来更加广泛的知识探索手段,小A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将从网络获取知识信息作为一种技能。小A相信有科学、良好的知识获取/整理/学习手段的人,更能节省时间。

P.S. 关于同事的那本书,词根记忆法也是小A推崇的,虽然书内做到了分析、整理、和比较,可惜缺乏语言学习最基本的要点——运用,语言是用来听、说、写的。学习永无捷径,尤其是语言学习。 P.S.2 顺带暴一下小A的迷茫经历,毕业前段时间,小A曾经很迷茫并且听信了某IT培训(你没猜错!),事后只觉得钱和时间都浪费了……一台MBP呢(泪